行业动态 --- 千亿建筑业再出发

2019-03-26 09:02:08 233

  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尹志勇


    这是一组让黄冈建筑人骄傲的数据:

    300万名荆楚建筑大军中,每7人就有1名黄冈人,黄冈技术工人均年净收入超过10万元,小工年净收入5万元以上;黄冈建筑企业拿下鲁班奖等国家级、省级工程质量奖190多项。

    去年,黄冈45万“建筑铁军”创造产值1062.29亿元,成为黄冈继农产品加工业后的第二个千亿产业,是当地就业人口最多的支柱产业之一。

    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,如今,黄冈建筑业正在探索转型升级之路。


    “3>394”折射核心竞争力


    黄冈建筑产业去年的千亿产值中,56%来自3家企业,分别是山河集团457亿元、长安集团89亿元、赤东集团51亿元,剩余394家企业贡献44%,其中10亿元到50亿元企业11家,5亿元到10亿元企业10家,1亿元到5亿元企业51家。“这给我们一个启示,做大一个产业体量,应该表现在单体企业高质量发展,而不是简单增加企业数量。”黄冈市住建委负责人说,这批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在于坚持质量第一,注重科技创新。

    山河集团有一个传播很广的故事。多年前,一名公司高管到武汉床单总厂办公楼项目部检查施工质量,拿手电筒斜照时,发现局部马赛克墙面有细微的凹凸不平,要求立即返工,两天后再检查问题依旧,他操起锤子一路猛砸。问题彻底整改后,该工程获评当年武汉市十大优质样板工程。

    2009年11月,山河集团摘取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——鲁班奖,获奖项目是省肿瘤医院住院部。建设过程中,山河集团组建精英团队,编制了48项高于国家标准的项目标准和策划书,借机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。

    去年以来,黄冈积极引导企业打造精品工程,支持企业转型升级,鼓励本土企业与央企、外埠大型企业组成战略联盟,提出未来5年新增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2家至3家、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30家,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。


    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结构优化”


    在人们固有印象中,建筑业就是盖房子。这一片面认识在团风县辉创重工新技术产业园被改变。“去年产值8亿多元,今年工期排到8月以后。”公司行政部负责人徐万自豪地说,连续5年,辉创重工产值年均增速20%以上。

    辉创重工在桥梁建设方面名号很响。该公司有两件宝——装配式施工技术和桥梁检测车。他们在工厂集中生产预制配件,再到现场安装,20天建好湖南长沙湘府路大桥的74个桥墩,在业内传为佳话。桥梁检测车是公司的专利产品,它安装在桥梁下方,可以自动行走,对桥梁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测。“针对不同桥梁的特点,我们的检测车能够自动纠偏、旋转过墩、跨越伸缩缝,还能大坡度爬行。”徐万介绍,公司制造的检测车已成功运用于海口如意岛跨海大桥、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大桥、武汉西四环汉江特大桥等各类桥梁上,成为新建桥梁的标配。

    辉创重工专注桥梁建设,是黄冈建筑业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结构优化”的一个缩影。此前,黄冈从事房屋建筑的企业占建筑企业总数70%,如今,在政府支持下,从事公路、桥梁、窑炉、水利水电等专业工程的企业比重一路攀升。在团风经济开发区,20多家钢构企业与建筑业深度融合,业务向铁路、轨道交通、城市综合管廊等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和新兴领域拓展。


    从“灰色”到“绿色”


    “与传统钢筋混凝土工艺相比,装配式建筑可节约用水60%,节省人工40%,减少建筑垃圾70%,主体工期可缩短一半。”3月18日上午,在公司装配式建筑展示区,赤东建设集团项目负责人陈云亮向客户介绍这项业务。

    通俗地讲,装配式建筑就是以搭积木的方式建房子——先在工厂里用机器把房屋构件建造好,再运到工地装配,优势是节约资源和能源、减少污染、提高工程质量。“长期以来,建筑业的发展方式较为粗放,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增强,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。”陈云亮说,企业想有更大发展,就必须向绿色转型,力推装配式建筑。

    今年起,黄冈要求加大装配式建筑在重点领域的推广和应用,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15%以上,2025年达30%以上。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”去年4月,武汉地产集团总投资10.57亿元的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、一体化建筑外墙两个项目,落户黄冈市南湖工业园区,预计今年投产。“一年生产的‘积木’可供104万平方米楼房使用,大约可建50栋30层住宅楼。”

    武汉地产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梁、板、楼梯等建楼所需构件,在工厂完成浇筑后,再运至施工现场安装。